经验交流

着力补齐农村养老短板
积极推进互助养老新模式
松原市民政局

    

  松原市着眼满足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以乡镇福利服务中心、村级养老大院和互助托养照顾所为载体,以政府购买服务、平台网络服务、老年协会和志愿者服务为依托,积极构建互助型、福利型、救助型“三型融合”养老服务体系,着力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不断提升农村养老服务水平。

  一、坚持高位推动,始终把发展农村养老摆在重要位置

  松原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积极整合各部门政策、资金和项目资源,更多地向农村倾斜。一是列入重要日程。市委、市政府连续5年把农村养老服务列入市政府重点工作目标责任制,实行绩效考核管理。二是强化资金保障。十三五期间,市辖区累计投入农村养老服务资金2500余万元,用于政府购买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乡镇福利中心改造、老年托养照顾所建设等农村养老服务项目发展。三是完善政策体系。先后出台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加快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村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政府购买城乡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细则等多个政策文件,为促进农村养老服务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四是健全工作机制。建立了养老服务联席会议制度,每年至少召开两次全体会议,研究解决农村养老服务瓶颈问题,合力推进农村养老服务健康发展。

  二、坚持服务导向,积极探索农村养老服务新模式

  一是实行“养老大院+老年协会”服务模式。按照实用原则和“六有”标准,投资580万元建设养老大院80所,设置了相应功能区,配备了活动器材,委托老年协会管理运营,实现了老年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互相照料、颐养天年。二是实行“离家不离村”集中托养服务模式。投资1040万元,通过改扩建村集体闲置房屋的途径,采取政府资助一部分、村级自筹一部分、社会捐助一部分、老人自交一部分的办法,委托村老年协会和养老志愿者提供服务的模式,在市辖区共建成农村托养照顾所26所,总床位483张。照顾所的功能分区科学,生活用品齐全,服务周到,交费较低,满足了农村老人在家门口养老的愿望,得到了老人的普遍认可。三是实行“居家上门”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几年来,市政府累计投入410万元,购买农村困难家庭中失能、半失能和空巢独居老人居家养老服务。村老年协会作为承接主体,共为6279名农村老年人开展生活照料、医疗陪护、心理慰藉等上门服务;为612名居家老年人提供巡访关爱,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服务。四是实行“多镇合一”“城乡一体”服务模式。采取“多镇合一”“城乡一体”方式,对床位利用率偏低、服务水平不高、基础条件较差的农村福利服务中心进行跨乡镇整合。特别是宁江区,将4个乡镇整合后设立的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作为区直属福利服务中心的分院,进行一体化管理,实现了人财物的整合优化。连续两年投入440万元对市辖区乡镇福利服务中心和农村托养照顾所基础设施进行维修改造;连续3年投入60万元,通过“以奖代补”方式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全市农村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和能力全面改善。五是实行“四级统筹”文养结合服务模式。将乡镇福利服务中心和村级托养照顾所全部纳入文养结合范畴,建设覆盖城乡的“市、区、乡、村”四级文养结合示范基地,广泛开展“五个一”活动。即:“听一听”,每天播放国学经典;“看一看”,组织收看“经典永流传”“养生堂讲座”等老年节目;“学一学”,编印文养结合书籍2001000本,分发给养老机构老人学习使用;“演一演”,不定期请专业文艺团体行文艺表演,丰富老人文化生活;“讲一讲”,聘请国学老师开展了20堂国学讲座,提高了老年人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

  三、坚持建强队伍,不断提高农村养老服务能力

  一是组建基层队伍。采取市级老年协会下设村级分会的形式,由村书记兼任老年协会会长,健全农村老年协会组织架构,承担农村养老大院的管理、服务以及政府购买服务等工作。利用5年时间完成了939个基层老年协会的规范化建设,提升了老年协会的服务能力。二是倡导志愿服务。通过鼓励农村留守妇女、健康低龄老人为老年人提供帮助,动员有一技之长的爱心人士、医务人员奉献爱心,打造邻里守望、亲情互动等为老活动载体,不断发展壮大志愿服务队伍。目前,已发展农村为老服务志愿者800多名,累计开展为老服务6000余次。三是搭建网络平台。建立松原市“12349”便民服务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养老服务信息,将老人的服务需求与基层老年协会精准对接,全面提高了服务效率。2020年,对平台进行全面改造升级,进一步提升了信息化水平。四是开展技能培训。连续5年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市辖区乡镇福利服务中心和农村托养照顾所的管理和服务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培训率达100%,大大提升了乡、村两级养老服务机构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下一步,我市将认真贯彻本次会议精神,聚焦全省养老服务发展重心,进一步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不断推动农村养老服务创新发展,努力开创松原养老服务工作新局面。

 
    1.jpg 2.jpg 4.jpg 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