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民政厅

吉林省民政厅

当前位置 :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
对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第82号党派团体提案的答复 吉民议字〔2019〕13号
时间:2019-08-01 15:38:00
来源:
字体显示:
  

 

省民革:

  贵单位在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发展“候鸟式”消夏养老产业的建议》收悉,经认真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发展“候鸟式”消夏养老产业是将养老产业和避暑旅游深度融合的创新之举,是立足吉林实际、打造避暑休闲产业新业态的重要举措,是坚持以人为本、以游客需求为市场导向的生动实践,同时“旅居新人口”作为发展红利,可以极大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提升。我厅将积极配合各相关部门,助推“候鸟式“消夏养老产业成为夏日经济新形态。

  一、挖掘气候优势,打造消夏避暑旅游产品

  吉林省地处东北亚地理几何中心,气候生态特色鲜明,旅游资源丰厚秀丽,特别是冬季冰雪和夏季避暑气候与资源条件优越。夏季全域气候温润清爽,22度的平均温度、70%的平均湿度、不超过5的紫外线平均指数、7.3h/d的平均日照时长、多达120天的微风日数、多达110天的白天无降水日数,舒适度全国最优,处于世界长寿纬度带,是中国四大避暑区域避暑资源和条件最好的省份之一。省政府高度重视并努力将气候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依托山脉、森林、湖泊、江河、湿地、温泉、草原等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生态休闲、消夏避暑旅游产品。优化提升“山水林田”四大传统业态,打造长白山山地避暑新标杆,丰富拓展滨水避暑,加快开拓森林避暑,提质升级乡村休闲;突出发展避暑康养、研学旅行和避暑旅居三大新兴业态;打造山水清奇、森林静谧、文化清醇、生活清逸、田园清馨、舌尖清香六大产品体系。2018年避暑季,全省接待游客11440.75万人次,同比增长14.09%,实现避暑旅游收入2093.49亿元,同比增长19.02%,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48%

  二、加大宣传力度,唱响消夏避暑旅游品牌

  高标准集成消夏避暑全民休闲季。第四届中国避暑旅游产业峰会、全球气候变化与旅游国际论坛、传递旅游正能量·2017中国旅游总评榜颁奖典礼暨首届吉林省全域旅游分享会、吉林省消夏避暑旅游产业资源对接会、“图们江之夏”2018汽车房车穿越集结赛和东北亚文化旅游推介周等主体活动,规模大,层次高,中外嘉宾云集,现场盛况空前;长春消夏节、松花湖休闲度假旅游节、“长白山之夏”文化旅游节、集安油菜花旅游文化节、查干湖蒙古族民俗文化旅游节、图们江文化旅游节等119项助力活动,内容丰富,主题鲜明,营造了浓厚消夏氛围;《2018全国避暑旅游城市发展报告》和《吉林省夏季避暑旅游气候适宜度分析报告》由中国旅游研究院权威发布,“清爽吉林·22℃的夏天”,实至名归。多渠道宣传让品牌形象更加鲜明。持续在央视和吉林卫视投放整体形象宣传片,在龙嘉机场高速公路以及首都机场T3航站楼、北京西站、北京长安街沿线地铁站等重点客源地市场投放广告,两架喷涂吉林旅游主题形象机身广告的飞机于去年底落地;持续在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等重点网络媒体开展专题宣传;持续利用脸书、雅虎等新媒体开展境外营销;22℃的夏天美誉全国。   

  三、根植地方特色,生成消夏避暑休闲文化

  深耕传统地域文化,在避暑休闲产业发展中实现文化升级,在中华文明进步中熔铸吉林烙印;打造时尚休闲文化,激发青年群体消费热情,培树新的消费观念,提高大众消费品位;挖掘东北亚多元文化,打造吉林文旅事业的国际范;培育低温养生文化,创新大众养生类型,丰富大众养生实践。

  下一步,我省将持续优化消夏避暑产品质量供给,一是丰富业态,满足多样化需求。立足“避暑”核心资源,发挥文旅融合新优势,加快开发森林康养、滨水运动、低空飞行、休闲养生、山地穿越等新业态,突出文旅、科技等多业态融合,活化利用非遗、文物和遗址等资源,开发一批高质量新业态产品。二是提升品质,打造文旅精品。支持A级旅游景区、博物馆、红色经典景区和乡村、工业旅游示范点等传统景区(点),完善和提升游客咨询、标志标识、旅游厕所等要素功能。产业专项资金将重点向转型升级项目倾斜,支持各地打造一批功能完善、设施齐全、产品丰富、服务规范的文旅精品。三是完善体系,推动产业集聚。以优化结构、延长链条、拓展范围和转型功能为抓手,围绕避暑产品体系,不断拓展和完善产业要素,重点打造东、中、西、南四条文旅精品线路和长吉、大长白山区域旅游目的地,推动“产品导向”向“消费导向”升级。

  四、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加快推进养老服务发展

  随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多元化供给体系加快构建,我省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日益增强。

  一是发展政策日益完善。省政府和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30余个具有方向性、指导性、规范性文件,涵盖了用地保障、税费优惠、金融支持、财政补贴、医养融合等多个方面。密度之强、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前所未有,为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二是创新养老服务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发展,全省已有722个社区依托社会力量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形成了委托运营、延伸服务和资源共享的3种服务模式,先后三个市(州)纳入国家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支持有条件的公办养老机构实施公建民营,积极推行政府购买服务,优先保障经济困难的孤寡、失能、高龄、失独等老年人的基本服务,42个县(市、区)建立了福彩公益金购买养老服务机制,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

  三是惠及群众不断拓展。建立完善了特困人员供养、困难老人入住机构补贴、贫困居家失能老人护理补贴、长期护理保险等制度,有效落实了高龄老人津贴制度,服务对象从困难老人向全社会老人延伸,适度普惠的老年福利制度取得突破性进展。养老服务专业化、多样化、规范化步伐进一步加快。

  五、加快推进异地就医和长期护理保险工作

  我省自2011年启动了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2012年进行了试点探索,2013年列入省政府重点民生工作并在全省快速推进,2014年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正式运行,2015年启动了跨省异地直接结算试点,2016年扩大了跨省异地直接结算范围,并列入省政府重点民生实事,20171月,率先实现全省13个统筹地区同步“首批”接入国家跨省异地就医结算平台,与天津“首组”通过国家实地验证,成功完成全国“第一例”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通过近几年的持续推进,我省异地就医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明显,已具有较为完善的机制和流程,为参保人员带来了实实在在方便快捷的医疗保险服务。目前,我省与全国所有省份、超过15000家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开通了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业务,实现了人群全覆盖。

  按照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医疗保障主管部门会同财政、民政、卫健部门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实施意见的通知》(吉政办发〔201728号),并配套出台了管理办法和经办规程,构成了我省较为完备的长护政策体系。2015年以来,长春、松原、吉林、通化、白山、梅河口先后启动了试点工作,这些地方大都建立了个人、单位和政府等多渠道筹资机制;参保范围基本上都跟随基本医疗保险;保障对象基本上都从重度失能的老年人起步;参照国际成熟经验,设定了待遇享受的评估标准和认定流程;服务提供主要依托养老院、护理院等提供的机构护理,由护理保险基金对规定的医疗护理服务和生活照料费用进行补偿。从实践效果看,制度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效,社会反响较好:一是切实减轻了失能老人家庭及其家庭经济和事务性负担;二是提升了护理服务机构的专业化水平;三是协同带动了养老产业的发展;四是拓宽了护工需求和就业渠道。下一步我省将在推进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研究失能老年人机构、社区、居家等多种方式的养老服务需求,通过长期护理保险的支付机制,促进形式灵活、多样化、多层次的长期护理服务体系,协同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吉林省民政厅         

    20197月28日        

    1.jpg 2.jpg 4.jpg 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