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民政厅

吉林省民政厅

当前位置 : 首页 > 民政要闻 > 图片新闻
共建共治共享,社区社会工作大有作为 ——吉林省依托城乡社区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做法
时间:2018-04-03 14:41:00
来源:
字体显示: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要促进社会组织、专业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健康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需要一支专业知识和科学方法作支撑的专业人才队伍。

  共建共治共享,社区社会工作大有作为 ——吉林省依托城乡社区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做法

  社区是社会治理工作的最根本单元,更是连续政府与百姓的连心桥。如何借助这块平台营造和谐共享的环境,需要更多专业力量的参与。2010年以来,吉林省在社区社会工作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与实践。

国际社工日社区社工在上街宣传

  ▲试点探索--依托城乡社区先行先试

  早在2010年吉林省便确立了“立足民政、由内而外,先行先试;依托社区、城乡并重,逐步拓展”的社会工作发展思路。在省人才办的指导下,及时将这一试点思路与全省“双百千万”人才计划中有机衔接,启动了“万名社会工作人员培养计划”。明确:采取普及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开发社会工作岗位、选聘大学生进社区工作等措施,在3年内培育1万名具有较完备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社会管理服务人才。当年,民政部以参阅文件的形式转发全国。几年来,吉林省紧紧抓住社区社会工作这根基线,相继形成了社会工作岗位开发、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社工岗位补贴和民办社工服务机构培育发展等一系列的配套政策,基本形成了一整套欠发达地区推进社区社会工作的思路。2013年,此做法得到了民政部的肯定,并以参阅件转发全国,宫蒲光副部长作出重要批示。20167月,吉林省民政厅联合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又出台了《加快推进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十三五”期间社区社会工作的思路和目标。《吉林省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五年计划(2017-2022年)》明确提出:围绕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推进社工机构、社区、社会组织联动发展,建设一批基层社会服务人才基地,造就一支有治理理念、熟悉专业知识、富有实践经验、热心社会工作、群众认可欢迎的社会工作人才。

  ▲搭建舞台--开发设置专业社工岗

  开发社区社会工作岗位是推进社会工作,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吉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将“万名社会工作人员培养计划”作为省里“双百千万”六类人才计划之一,明确“有计划地利用公益性岗位,3年选聘3000名社会工作及其相关专业高校毕业生,到乡镇(街道)从事社会救助服务工作”。2011年,经省政府同意,省人社厅、省财政厅联合下发了的《全省1万个公益性岗位开发方案》中就明确:“在全省统一确定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中,用于基层社会工作的岗位1861个”。同时,规定了社区社会工作岗位主要职责:重点是围绕基层社会管理与服务创新的要求,运用社区社会工作理念和专业方法,开展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等社会服务性工作,特别在社区老年人照顾、青少年教育、残障康复、医疗卫生、社会矫正、人口计生、外来务工人员服务、婚姻家庭服务等领域推进社会工作实务。201236日,通过吉林省人民政府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向社会进行了公开宣传。发布会提出:按照整体规划、分步推进的原则,依托社区公益岗位,从2011年开始利用三年时间,有计划地选聘3000名社会工作及相关专业高校毕业生,到乡镇(街道)社区从事社会救助服务工作。2013年民政部下发的部省(市)合作重点课题,确定吉林省的重点任务是:“探索研究并制定实施社会工作岗位开发政策,加大社会工作岗位开发设置力度,力争使社会工作岗位设置在全省民政事业单位覆盖率达到80%以上、在基层社区的覆盖率达到90%以上。”按照民政部的部署,吉林省将社会工作岗位开发工作作为全省民政工作重中之重的任务,采取“五纳入推进措施”,全力抓好落实,取得突破性成果。截止到201410月底全省1458个城市社区设置了2103个社会工作岗位,覆盖率达100%

  20181月全省组织部长会议上,王凯部长指出:要将“吴亚琴社区干部学院”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社区工作者培训基地;探索建立以社区工作者分岗分级的岗位等级序列、薪酬制度为代表的社区工作者职业报酬待遇。

社区社工进行主题宣传(主图)

  ▲孵化筑巢--专业社工机构应运而生

  在社区孵化培育社工机构,是吉林省推进社区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一是通过目标责任制考核全面设置社工机构。2011年开始,吉林省便协调省政府,将社区社工站建设纳入全省目标责任制重点工作任务。20138月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指导意见》,通过适当降低准入门槛、简化登记程序、完善注册办法等手段,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创办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目前,基本搭建了“一区一中心、一街一社、一社多站、一站多岗”的社区社会工作平台。仅长春市朝阳区就在8个街道成立社工服务社,在53个社区设立了全覆盖的社工服务站。二是通过社会组织孵化中心(站)孵化培育社工机构。2014年吉林省制定出台了《吉林省民政厅关于社会组织孵化中心(站)建设的指导意见》,以购买服务、授权委托等形式,由第三方提供管理服务、法律咨询、财务托管、网络维护等专业服务,为社会工作者、志愿者提供参与社会实践和学习交流的机会和载体。为了加快推进社会工作实务的发展,在长春工业大学设立了省级实务实训孵化基地。依托基地有计划选派专业团队,深入到社区指导实务工作。2013年、2016年选派22名长春工业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分别到长春市朝阳区、南关区所辖22个社区任主任社工助理,帮助居委会开展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几年来先后孵化培育了30余家社区社会工作机构。三是通过社工实务活动培育本土社工机构。2011年国家“三区计划”落地后,吉林省便确立了“第一年高校专家引领、第二年培养本土机构、第三年实践实务服务”的思路,先行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部分社区进行了探索。通过长春工业大学社会工作专业专家团队的帮扶,培育了以延吉市公园街道园辉社区社工协会为代表的9家社区社会工作机构,用园辉社区社工协会会长、全国人大代表林松淑的话讲:“通过运用专业社区社工理念和方法,处理以往传统的社区问题便迎刃而解了”现如今,园辉社区社工协会不仅能圆满完成年度“三区”计划任务,还自主承接了李嘉诚基金会、全国妇联等项目。原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见到了林松淑,翻开她的日记非常赞佩,说:“这一摞摞的日记,揭示了一个从传统民政到社会工作的时代。这个日记记录了的社区工作的巨大转变,这个日记具有文献的作用,具有启发新人的作用,当然更多的是鼓舞了未来的社工。”2016年开始,吉林省财政每年通过福彩公益金购买近30个社区社工机构开展的专业服务。四是通过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创建活动规范引领社工机构。借助民政部确定的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创建城区、社区和单位的试点为引领,吉林省在社区开展了社工服务站“四有”创建活动,即有服务平台、有专业队伍、有实务服务、有培育机制。为社会组织、社工专业人才和社区志愿者提供场地、资源和参与社区服务的平台空间,力争2019年实现全覆盖。经过积极推进,目前全省共有324个家登记注册的社区社工服务站,完全具备承接社工实务项目的条件。

社区社工在进行小组服务

  ▲摇旗呐喊--专业社工在引领

  多年来,吉林省通过考取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完成义工到社工的身份转变,学历教育促进社区工作者到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储备,项目化运作提升转化完成外行到内行的思维和能力的转换,培养和树立了一批社区专业社工。

  吴亚琴,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团山街道长山花园社区党委书记、居民委员会主任,典型的社区在岗从业人员,通过专业提升实现专业社区工作者华丽转身的代表。长山社区人口存在“四多一少”现象,即失业人员多、低收入家庭多、特困人口多、孤寡老人多,有稳定收入的家庭少。面对就业难题,吴亚琴带领社区工作人员运用“助人自助”的社工专业理念,采取素质充电、搭桥上岗、帮助创业的造血办法,让失业居民掌握一技之长,并负责向企业推荐就业。如今,长山社区已有539名失业人员重新上岗。面对中小学放学时无人照料的困难,吴亚琴采取社工+义工的办法,在社区成立了“蒲公英少年之家”课后公益课堂,由社区工作者和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志愿者共同辅导照护。20多年来,吴亚琴立足社区岗位,面对百姓错综复杂的生活琐事,找到了专业社工与普通社区工作者的完成结合点。她先后开办了爱心慈善超市,为困难居民提供平价商品;成立了一支由社区两委主导,公益岗位人员及退休党员志愿者为辅助的“康乐之家老年服务中心”,搭建了“自助养老点餐平台”,建立了10分钟“助老服务圈”,为老人提供理发、洗澡、配餐、医药、家庭卫生和代办缴费等“六送”服务,解决了空巢、独居、孤寡老人居家养老难问题。她虽没有社工专业证书和学历背景,却践行了一名专业社工的神圣职责,先后被中国社会工作协会评为“中国小巷总理”之星,被吉林省委、省政府授予“社区工作楷模”荣誉称号,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重大典型“时代楷模”。

  唐天正,一位从行政管理者到专业社工的典型代表,他是第一批考取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行政管理者。作为社会工作后发城市的长春市社工协会会长,他倡导发起了长春社工“百站千才计划”,即在政府主导下,用23年时间,以服务社区为重点,在全市建立300个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培养1500名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目前长春市社工机构总量已达122家,专业社工数量1000多名,一批优秀示范民办社工服务机构脱颖而出。在实践中,唐天正不断探索社会工作发展模式,创造性的提出“社区建站、街道建社、区建中心”模式,注重打造社工服务机构升级版。他设计并协调组织的“校区社工携手,服务幸福长春”项目,使长春高校社工教育资源充分释放,与一线社工紧密结合,服务社区、服务百姓,一大批高水平专业社工活跃在社区,极大地促进了社区社会工作的开展。2013年度他成功被评为中国十大社工人物。

  张朝林,长春工业大学人文学院主任。他是吉林省第一位实现社会工作教育与社会工作实务有效衔接的专家学者。他带领社会工作系组建教学科研与实务团队,把长春工业大学领上吉林省社会工作教育的高地。多年来,他的学生分布吉林省众多专业社工机构,他的团队先后承接了国家、省、市、县、区不同层级的政府购买项目。尤其是在承接民政部“三区计划”落地吉林省的初期,他的团队为培育首批社区专业社工机构发挥了奠定性作用。在承接长春市“百站千才”计划等项目中,他深入69个社区,指导实务800余次,培育机构32家,在行业内得到了广泛认同和尊重。作为长春社会工作的领军人之一,2014年度被评为中国十大社工人物。

社区社工站进行专业知识普及

  ▲人才培养--专业社工亟盼回归

  有了专业机构和岗位平台,如何培养、引入并留住专业社工人才是确保社区社会工作持久生命力的关键。对此,吉林省民政厅积极协调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省财政厅等单位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专业社工人才成长、评价、培养和使用的机制。

  为保证社区人员考取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证书,2011年开始,吉林省民政厅便联合省委组织部共同组织全省在岗社区工作人员报名,依托省电大远程教育网络平台,建立了全省社会工作培训基地,连续多年举办“吉林省社会工作人员专题培训班”,培训社区基层社会工作管理服务人员9000余人(次)目前,全省考取社工职业水平证书的6353人中,社区在岗人员就有4369人,占69%。同时,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纳入全省学历教育计划,20135月在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启动了社会工作专业专科和本科成人学历教育。全省首批录取了7000名社区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其中本科学历教育4000名、专科学历教育3000名,费用2400万元,全部由省财政承担。现已全部毕业取得学历证书。为了留住社区在岗社工人才,体现职业尊重,20137月,吉林省民政厅协调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省人社厅下发了《关于提高全省社区社会工作者待遇的意见》,意见明确:对取得社会工作师或助理社会工作师的社区在岗从业人员,给予一定职称补贴。额度由各地制定,资金由各地财政解决。确保2014年底全省社区在岗人员取得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证书的全部领取职称补贴。目前,全省社区4369名考取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工作人员都领取到50-200元不等的岗位补贴。20181月吉林省组织部长会议明确,探索建立社区工作者分岗分级的岗位等级序列和薪酬制度,提高社区工作者报酬待遇。

社区专业社工在做个案辅导

  早在2010年吉林省便协调省人社部门,兑现了民政事业单位社工职称待遇。20113月,吉林省率先在省级层面将社会工作纳入省委党校(行政学院)厅(处)级两个主体培训班。吉林省“两级”换届明确优先录用取得社工证书的人员,各级公务员及事业单位公开招录(聘)了百余名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仅民政厅机关就专门录用了6名社会工作专业公务员。吉林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重视和尊重,也促进了众多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向往,许多吉林本土走出去的专业社工也都纷纷回归。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长春市宽城区政府利用社区公益岗引进的香港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许围卡。作为吉林省知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总干事、长春市宽城区和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总干事,许围卡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长,依托城市社区平台,为吉林省社会工作实务推进做出了较大贡献。从事社会工作8年,承担“三区”计划督导,积极推动“三区”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建设,培育、孵化3家“三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培养“三区”本土专业社工人才30人。她的团队先后承接“大爱之行”等6个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为77个社区8万余名有需要的困难群体提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积极探索“三社联动”和“两工互动”模式,为全省社会工作的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许围卡先后获得长春市社工领军人才、中国最美社工、全国首批优秀五星级志愿者和全国第二批社工领军人才。

  在此影响和带动下,一大批吉林籍专业社工回省创办专业社工机构,应聘团省委、司法社区矫正等社区专业组织,回省报考各级社工岗位等等,已成为吉林省社会工作的又一大亮点。

 

 

文字 图片 供稿处室 责任编辑
    1.jpg 2.jpg 4.jpg 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