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护理,开启康复之门
“每一个独特的心灵,都值得专属的呵护。”医院个性化护理方案是照亮患者康复之路的明灯。抑郁症患者李女士,入院时情绪极度低落,有强烈的自杀倾向。护理团队为她制定了专属方案,临床医师每天与她进行贴心交谈,帮助她剖析内心的痛苦根源,还经常安排她参与工娱治疗进行康复训练,有效缓解了抑郁情绪,逐渐变得开朗乐观。
多学科协作机制发挥着巨大作用。精神科医生、康复治疗师和护理人员组成的跨学科医疗团队,每周都会为患者进行联合会诊。精神分裂症患者张某,治疗初期对治疗十分抗拒。团队成员共同商讨后,康复治疗师先通过音乐疗法舒缓他的情绪,护理人员在日常照料中给予他更多的关心和陪伴,逐渐取得他的信任,精神科医生再根据他的状态调整治疗方案,促使他逐渐配合治疗。
护理团队成为患者日常生活的贴心管家。护士们定期为患者修剪指甲、洗澡、剪发,让患者保持整洁舒适。午餐时,针对吞咽障碍患者,她们会将食物精心处理,耐心喂食;午休时分,依然坚守岗位,轻声巡视病房,安抚患者情绪;夜幕降临,护士们仍在病房中穿梭,仔细查看患者睡眠情况,及时为蹬被的患者盖好被子,每一个细节都体现着她们对患者的关爱。
康复赋能,重燃生活希望
“在康复的旅程中,找回生活的力量。”医院的康复科为患者重新融入社会注入了强大动力。这里拥有丰富多样的康复设施,健身室里的多功能组合运动器械、跑步机、动感单车,为患者提供了锻炼体能的机会;乒乓球室里,小小的乒乓球在球桌上跳跃,激发着患者的活力;图书阅览室中,一本本好书成为患者心灵的慰藉;棋牌室里的欢声笑语,见证着患者社交能力的恢复。
康复活动项目精彩纷呈,每日根据天气灵活安排室内外康复活动。天气晴朗时,患者们在户外尽情享受阳光,列队跑步健身训练让他们拥有健康的体魄,广场舞的欢快节奏让他们舒展身心,健身操使他们充满活力,跳绳、呼啦圈、踢毽子、健身球、羽毛球等活动,让他们在运动中找回自信。阴雨天时,室内下棋、观影、合唱等文娱活动,满足患者不同的需求。
患者赵某,因精神分裂症入院,不愿与人交流。在康复科,他积极参与各种康复活动,从最初在工作人员的鼓励下勉强参加,到后来主动组织和参与棋牌、乒乓球等集体活动。如今他的社交能力明显提升,脸上时常洋溢着自信的笑容,与刚入院时判若两人。
温情守护,传递人间大爱
“用爱点亮生命,让温暖驱散黑暗。”在医院各疗区,每天都上演着温暖人心的故事。1974年入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王某良,如今已77岁高龄,51年的住院历程,倾注了医院几代人无尽的耐心与关爱。
王某军,因脑损害和功能障碍及躯体疾病引起精神障碍,入院15年。无论白天黑夜,医护人员用专业的医疗知识抚慰他的疾苦,用真情陪伴换来了王红军的病情稳定。与共和国同龄的刘某,入院19年,因合并躯体疾病生活不能自理,医护人员从为他增减衣物、照顾饮食起居,到送上爱心零食、庆祝生日,医护人员给予他亲人般的关怀。患者李某伟晨起突发尿血,经检查后患膀胱恶性肿瘤,手术治疗后得到康复。家属用送锦旗表达感激之情:“家一样的温暖,亲人般的呵护”。刘某厚突发脑出血,意识丧失,在医护人员精心治疗及护理下恢复如常。家属万分感谢,赠送锦旗激励医护前行:“亲情友情处处现深情,暖心贴心事事展真心”。
这些故事,只是众多温暖瞬间的缩影,每一位医护人员都在平凡的岗位上,用不平凡的爱,照亮着患者的前行之路。
专业坚守,铸就希望灯塔
“坚守专业,为患者撑起一片希望的蓝天。”医院在多年发展历程中,不断优化科室设置,更新医疗设备,已然成为精神疾病患者的坚实依靠。在专业精神的指引下,医护人员们展现出令人钦佩的职业素养。
在精神科,医生们面对复杂多变的病情,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精准诊断、合理用药。有一位患者出现了幻听、妄想等症状,且病情反复,医生通过多次深入的交流和细致的观察,结合各项检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使患者病情逐渐稳定 。
平凡铸就伟大,坚守赢得信赖。无论是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还是在患者情绪失控时给予安抚,四平市社会精神病院医护人员始终以患者为中心,用大爱、责任和专业的坚守诠释着医者仁心,为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之路保驾护航,成为患者心中熠熠生辉的希望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