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民政厅

  

  长春市南关区有精神障碍患者1831人,其中居家患者1620人,占全部患者的88.5%。居家患者社区康复和社会融合意愿迫切。南关区自承接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试点工作以来,多措并举,勠力同心,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突出优势,下好试点工作“先手棋”。区委、区政府高度关注精神障碍群体,对社区康复服务试点工作高站位谋划、高起点部署,高标准推进。经过前期筹划和调研论证,充分考虑地域优势、资源禀赋、工作基础等,确定在全安街道长大社区开展南关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工作试点。长大社区位于四道街与长春大街之间,是周边7个街道的几何中心,患者到社区康复便利,地缘优势突出,社区毗邻吉大二院、省残疾人康复中心儿童康复部、南关区育智学校、市凯旋神康医院等专业诊疗康复机构,精神障碍群体专用活动场地使用面积达330平方米,足够开展各种康复活动,专业资源和场地资源优势明显。社区在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工作上具有丰富经验和坚实基础,自201511月起,社区就成立了为精神障碍群体自闭症儿童免费开放的社区融合场所“长大社区星愿活动室”,多年来,开展公益活动300余场次,接纳辖区及市内近300余个精神障碍患者家庭,参与活动的志愿者近4万人次。

  强势推进,打好实施落位“组合拳”。运营以来,省市区齐发力,逐步形成了残联、卫健、长春市第六医院等职能部门配合联动、街道社区齐抓共管、社会组织有效参与的精神障碍康复工作格局。一是搭建工作体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进长春市恒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与全安街道长大社区共同打造社区精神障碍康复中心。首先与周边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联动机制,并搭建由康复工作人员和外聘专家组成的社区精神障碍康复服务工作团队。二是增加服务力量。配备了项目主任1名、专职工作人员3名。在专家方面,长春市第六医院提供了3名医师、2名护士、2名康复师的支持,定期为康复工作人员、患者及患者家属开展服务带领、培训、督导、评估等工作。三是打造服务场地。通过与康复专家沟通,依据患者的实际需求,设计打造了团体活动室、休闲活动室、心理咨询室、图书室、远程诊疗室、多功能室、餐厅等在内的功能区域,并配备了相应的设备设施,为康复人员提供了温馨适宜的场地。四是完善制度机制。设立了《康复中心日常管理细则》、《信息排查细则》和《应急处理办法》等15项制度。同时,还为服务场地和人员购买了场地使用险和意外险,保证了正常有序运转。五是建立信息档案。联合精防医生,对周边5个街道进行了精神障碍患者的全面系统排查,了解患者的生活状况,并对其心理、精神、行为、能力进行评估建档,已为221名患者建立了个人信息档案。

  同向推动,弹好力量整合“协奏曲”。联合区财政、卫健、残联跨部门合作,共同制定了《南关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试点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实施步骤、保障措施及费用预算等。一是建立综合协调联动机制。推动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与医疗救治、社会救助、残联帮扶、长期照料、就业服务的衔接配合。同时成立试点项目工作组,由区民政局局长及全安街道主任担任组长,并邀请省残疾人康复中心、吉林大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益社会组织、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山法律援助工作站等单位的专家及专业人士进入工作组,任专业指导。二是成立专业康复训练组。邀请相关领域专家组建专业的康复训练组,帮助精神障碍人士家庭增强居家康复训练意识,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提升就业能力和本领,建立残健整合新模式,达到融入社会的目的。三是开展日常服务。结合患者病情及需求,设置日常活动课程表,每周安排5天课程,工作人员为患者开展生活技能训练、社交技能训练等小组服务,并通过链接社会资源,邀请各领域志愿者,为患者提供心理疏导和文娱方面的培训,为他们尽早融入社会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