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辉南县积极探索“党建+养老”新路径,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为依托,以智慧养老平台为载体,以公益便民服务为定位,建设功能多样的社区食堂、提供优质便民的就餐服务,以党建激活“小食堂”,以创新带动“大民生”,闯出了基层治理的新局面。
以人为本打好“团结牌”,建设基层民生“大本营”
——“高度”+“制度”保障进度。辉南县始终将社区食堂建设作为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党委统筹、高位推进,构建党建引领、政府主导、民政牵头、社会协同的养老工作格局,建立养老服务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坚持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集体推进会议,共商推进情况,破解推进难题,全力保证工作进度。
——“盘活”+“整合”保障资源。通过盘活闲置公共房屋资源、共享社区办公用房等多种方式,盘活存量资源潜力,整合近4000㎡的房屋资源,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化的效益,全力保障工作资源。
——“民本”+“务实”建造基层民生大本营。以打造社区居家“15分钟养老服务生活圈”为出发点,结合县域县情这一基本面,以人为本、脚踏实地、深入基层,了解老年人生活需求,团结各方力量、激发共建共治共享活力,重点在老年人口聚集区和养老服务设施基础薄弱的社区进行规划建设,全心全意为老服务、为民造福,统筹兼顾、确保民生设想落实落地,切实打造基层民生“大本营”。
同向发力打出“组合拳”,打造基层治理“前哨站”
——创新机制“保发展”。采取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无偿提供服务场所或给予服务场所租赁补贴等形式,累计投入200余万元,吸引通化市好帮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等爱心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行业,链接有实力、有经验、有爱心的企业或个人参与合作,扩宽合作视野和发展渠道,促进优质资源重点下沉、集约发展。
——深入对接“保服务”。强化政企对接、政社对接、社民对接,发动党员骨干、企业员工与社区网格员开展地毯式入户调查,对居家老人家庭、健康及需求等状况进行全面摸排,切实清底数、明情况。目前,全县已建成使用的6个社区食堂,辐射3个街道,覆盖1个乡镇,可为周边10000余名老人提供便民养老服务。
——创新形式“保民生”。创新推动居家智慧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与“吉通帮”平台整合兼容,将网格员信息、家属联系方式、老人类别、服务项目等信息集中整合录入,以备不时之需。同时,针对不同类别老人的实际需求,创新开展助餐、送餐服务,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不遗余力建好筑牢基层治理“前哨站”。
将心比心念好“三字经”,钉紧基层保障“螺丝钉”
——念活“保”字诀。鼓励重点行业部门针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用房采取社区建设预留、公产房调剂、房屋租赁补贴等方式给与扶持,现已为2家社区食堂发放租房补贴10万余元,为4家社区食堂无偿提供服务场所,全力支持引进有资质的养老服务企业进驻街道(社区)增强动力,为开展基础性普惠养老提供有力支撑。
——发挥“宣”字力。通过县域主要党政宣传媒体推介,发动党员干部在个人“交际圈”“朋友圈”推送互动,鼓励从业者自主创新、自觉行动,以丰富多样的菜品、经济实惠的价格及绿色健康的营养及菜单每日更换并公开公示为特色,每餐10元的平均菜价低于周边餐饮水平,菜单每日更换并公开公示,日服务500余人次,深植宣传种子,提升服务质量,保障基本民生。
——用好“惠”字牌。辉南县上下一心、党政协同、政民一体,以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为指引,抓住老年人口这一重点群体、重要环节,在惠民利民上下足了功夫。通过严格就餐标准,为60周岁以上老年人提供每餐6元的优惠价格;满足多样需求,设置阅览室、棋牌室、健身区等休闲区域;发动党员干部这一关键少数,连接政府与百姓,沟通堵点与难点,抓紧民生与民心,敢于作为、善于作为,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全力发挥基层治理“螺丝钉”作用。
民以食为天,“吃饭问题”始终是困扰老年人的最大难题之一,抓住了这个“牛鼻子”,就抓住了民生改善的“关键点”。从一张张就餐老人的笑脸与无数位老人家属的点赞中,体现出的是为民服务的底色,展示出的是幸福生活的信心,彰显出的是民生保障的坚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