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民政厅

吉林省民政厅

当前位置 : 首页 > 民政要闻 > 地方信息
绿园区率先在全省实现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
时间:2017-09-20 09:33:00
来源:
字体显示:
  

  作为长春市农村社区建设工作试点区,绿园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统筹”的工作思路,以完善基础设施、加强社区治理、健全服务体系、壮大集体经济为重点,逐步摸索出具有绿园特色的农村社区建设实践路径,率先在全省实现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进入“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区”行列,两次被评为“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2016年末,绿园区经验在全国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议上进行交流。

  一、坚持高位推动,不断强化农村社区建设的组织领导

  坚持党政推动。区委、区政府始终把农村社区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工程,摆上党委政府重要日程。每年通过召开区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工作推进会等方式研究农村社区建设重大问题。区四大班子领导率先垂范,主动结对农村社区,及时解决重点问题,确保农村社区建设顺利推进。同时,将城乡社区建设工作纳入区委重点工作督查范围,切实推动工作责任落实。

  加强政策引领。将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纳入绿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了“十三五”时期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总体目标。制定了《绿园区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绿园区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绿园区农村社区建设考评标准》《绿园区农村社区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意见》《绿园区加强农村社区干部队伍建设管理办法》《绿园区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具体办法》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为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强化组织领导。为进一步加强和推动农村社区建设,将原城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拓展为城乡社区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区委书记、区长担任,副组长由区委副书记、组织部长、分管副区长担任,成员由民政、农业等18个区直部门和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担任,明确各部门及各镇(街道)在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中的职责,党政领导挂帅、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农村社区建设领导体制全面建立。同时,全区30余个区直部门与24个村结对包保,各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坚持协同联动,全区上下“一盘棋”,全力以赴抓农村社区建设的格局初步形成。

  二、坚持强基固本,不断夯实农村社区基础性保障

  实施“三大行动”,建强服务阵地。一是实施“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行动。结合农村地理位置、村民构成、经济状况,将全区农村社区划分为城乡结合部社区、城中村社区和传统村屯社区,确定一村一社区的主导模式。2009年以来,按照“一次性、高标准、全覆盖”要求,全区投入6000余万元,采取改建、扩建、新建3种方式,24个农村社区面积全部超过1000平方米,平均面积达到1586平方米。中心村普遍建设文化活动广场,平均面积1000平方米。二是实施“村屯联建”行动。为解决行政村幅员面积大、自然屯多、地广人稀的实际困难,本着建在村上、连到屯组、依托自治、完善服务的原则,积极探索村屯联建模式。各村利用废弃地、改造垃圾场,采取自建、联建、反租倒包等形式,建设12个不少于200平方米的屯服务站。目前,全区已建成34个自然屯服务站,使村屯社区建设点线结合、相得益彰屯服务站结合村屯实际,灵活设置乡村小剧场、红白理事会等功能,为村民在家门口搭建了文体娱乐、生产生活、信息交流、增收致富的平台。三是实施“农村社区规范化建设”行动。在功能设置上, 按照服务区域最大化、办公场所最小化的思路,明确规定社区服务区域面积不得低于80%规范设置一厅六室一家一站九大功能。在配套设施上,规定按照社区用房与室外活动空间15的标准,各村均建设了5000-10000平方米的室外活动广场,设置五处三栏,即:一处篮球场、一处文化长廊、一处百姓舞台、一处健身路径、一处鹅卵石甬道和村务公开栏、党务公开栏、科普知识宣传栏。

  把握“三个环节”,配强干部队伍。一是不拘一格选人才。注重在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致富能人、退伍军人、大学毕业生中选拔人才,真正把政治素质好、双带能力强、群众威信高的优秀人才选拔成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干部。2016年换届后,全区村干部平均年龄47岁,大专以上学历达60%二是千方百计育人才。围绕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开展岗位能力、学历教育和致富实践培训。组织部分村干部赴成都双流、云南武定、杭州富阳、山东诸城等地,重点围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村级规范化建设和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等进行学习考察,切实提高了村干部的履职能力和领富带富能力。三是超前谋划备人才。注重多渠道选拔培养后备人才,采取笔试、面试、考核相结合的方式,选拔储备一批村级后备人才,建立100人左右的村级后备人才库。从后备人才中择优为每个村选配1名书记助理,每月给予一定的工作补贴,积极为后备人才锻炼成长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同时,发展壮大农村专业社工队伍,通过组织开展“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为农村社区配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24人。

  拓宽“三个渠道”,加强经费保障。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农村社区经费纳入区财政预算,每个社区每年办公经费5万元,村级组织运转经费6.8万元,党建工作专项经费5万元,村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5万元,每个村共计21.8万元工作经费。进一步规范村干部工资待遇管理,全区每年投入850余万元,将村干部基础工资和绩效工资纳入财政预算并统一发放。二是动员社会捐助。开展村企联建村社联动,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贤达人士投身农村社区建设。关东文化园总经理兼跃进村党总支书记张为民出资200万元支持村部建设。星福里帮为7家社会组织入驻农村社区,投入100余万元进行无偿装修,为社区购置设备。三是盘活自有资产。部分农村社区采取以房换房、以房养房等方式,以存量促增量,不断加大对农村社区建设的投入。

  三、坚持创新机制,不断完善农村社区治理模式

  建立网格化管理体系。将城市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在农村社区推行,依托农村屯组或人口集聚的居民点,结合人口规模、资源配置、服务半径,在农村划分了91个网格,同步建立了91个网格党支部,505名村小组长、综治协管员、党员志愿者担任网格员,人员定岗、工作定责、考核定量、监督定位,实现了农村党的组织和社区管理服务的有效覆盖。

  建立协商型自治模式。健全村民代表大会制度、村务公开制度,推行“村官分片包屯”、“村务议事听证会”、“七步工作法”、“三资代理服务”等民主制度,党务、政务、事务、财务同步公开,推动了村民自治制度向纵深发展。探索建立了“44781”民主协商模式,即围绕发展规划、项目投资、权益维护、自治机制四类协商事项,注重社区与政府部门、村民、驻村单位、社会组织四类协商主体的民主协商,坚持七个协商步骤、完善八个协商配套制度,建立议事协商委员会这一协商平台,常态化开展社区民情恳谈和议事协商活动。两年来,村民参与协商8000多人次,协商问题700余件,逐步实现了基层协商的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

  建立多元化参与机制。充分发挥农村社会资源在社区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坚持资源协同,资源共享的理念,不断创新多元参与的工作机制。积极引进华益爱心协会、星福里、佐邻佑舍、艺轩社等143个社会组织进社区,为村民广泛开展公益性、慈善性、救助性服务。开展村企联建村社联建,建立党代表工作室人大代表工作站政协委员之家,引导55个驻村单位及345两代表一委员参与农村社区建设。注重在致富能手、乡贤绅士、民间艺人中挖掘草根领袖,在农村建立各类文娱团队32支,建立岳家村葡萄生产合作社、新农家村特色甜瓜产业协会等6个经济合作组织

  四、坚持抢抓机遇,不断发展多元化集体经济

  产业经济支撑。利用土地综合开发利用办法,支持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重点建设新农家红丹绮君子兰养殖基地、永跃果蔬采摘园、岳家净珠葡萄基地等农业产业化项目,拓展农业发展形态和服务都市功能。

  特色经济支撑。采取“村企联建”方式,建立“农村服务企业、企业反哺农村”的双赢机制。东安村建设的蔬菜深加工设施、仓储车间为一体的优美优鲜生产基地项目,哈达村建设的温室、大棚、娱乐设施、亲子活动场为一体的科瑞农业开发项目,带动了农村的综合发展。

  生态经济支撑。依托特色农业,采取土地流转方式,打造假日休闲“私家菜园”、“禾馨农场”,举办采摘节、农家乐等活动,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目前,全区90%的行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其中,年经营性收入10-50万元的村有8个、50-100万元的村有2个、100万元以上的有5个。

  五、坚持服务为先,不断满足群众多样式服务需求

  完善公共服务。在农村社区普遍设立“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统一设置为卫生计生、劳动保障、社会救助、综治司法、农业生产、党群服务和巡回服务等七个窗口。今年结合长春市“一门式、一张网”政务改革,将以前由农村社区负责的98项公共事务审批权上移到乡镇街道,既为社区减负,又方便了群众办事。建立村干部轮值坐班、代理代办、网格化服务、上门服务等一系列配套制度,推行民事代办制,在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和屯服务站设立代办点58个,最大限度地方便村民办事。

  发展便民服务。不断创新服务理念、转变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着力满足村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鼓励邮政、金融、电信等行业在农村设立服务站点200余个,积极兴办养老院、幼儿园、诊所等服务设施,不断满足村民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发挥种植协会、养殖协会、农业技术协会等民间组织作用,积极开展科技信息服务、农技农资服务、生产生活服务,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倡导志愿服务。大力推行社区志愿者注册制度,健全社区志愿服务网络,招募注册志愿者1.2万余名,实现社区志愿者注册率占常住人口15%以上的目标。发挥志愿者组织服务作用,建立和规范各类志愿者队伍,组织开展安老助孤、科普宣传等志愿服务,累计为村民提供了1000余次义务服务。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免费举办养殖、大棚蔬菜生产、甜西瓜双膜覆盖、果树生产等培训班近百期,培训农民3万多人次。

  六、坚持统筹兼顾,不断提升农村社区建设整体水平

  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近年来,全区共投入1.3亿元,推进村屯整治建设力度,重点加大道路硬化、垃圾收集处理、沟渠整治、“一池三改”,实现村屯绿化美化亮化,建立了村屯环境维护管理的长效机制。目前,全区打造国家级“美丽乡村”1个,国家级特色小镇1个,省级新农村建设重点村2个,省级绿化美化优秀村屯10个。

  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和政府的惠农方针政策等宣传教育,引导开展农业嘉年华、“草根雷锋”海选、“星级文明农户”、“五好文明家庭”等活动,建立“365百姓书房”近百个,培育农民秧歌队24支,农民小剧团6个,农民文化活动点24个,为丰富农民业余生活,传播社会正能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平安创建活动相结合。深化平安镇、村建设,开展七无村组创建活动,以社会化,法治化,专业化,信息化为核心,完善村级综治中心建设,配齐村,社区网格综治协管员152名,建设村级警务室24个,密织人防网络,在村路,屯组出入口,安装视频监控探头345个,并入派出所二级监控平台,农村警务巡逻全覆盖。建立区镇村三级信息反应系统,落实矛盾纠纷四级联动三式调处机制,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率达99%,农村刑事治安案件同比下降3.9个百分点,群众安全感满意度逐年提升。

 

 

    1.jpg 2.jpg 4.jpg 5.jpg